武汉高校,第一层自然是两所985高校,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这是著名的一对“同城双子”,整体实力在伯仲之间,但学科布局差异明显,两者相比较,华中科技大学主要强在工学和医学,而武汉大学人文社科和理学实力更强。
注意这两所高校都属于在“综合化”方面做得很好,历史上长期以文理基础学科见长的武汉大学,工学也有相当实力,比如其合并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电力“二龙四虎”之“二龙”之一(另一个是华北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则是公认的世界测绘三强之一。武大的计算机学科也是全国一流水平,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软件工程评级为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评级为A-。
华中科技大学在综合化方面也同样“出彩”,其新闻传播学是是A级,公共管理、工商管理都是A-。华中科技大学是传统理工科大学中综合化做得最好的之一(可能仅次于清华大学)。
也得益于较为全面的学科布局、综合学科实力及学科“亮点”,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的排位也很高,至少绝对处在“清北、华五”之后的第一梯队,实力远在同城其他高校之上。
武汉大学 VS 华中科技大学
那接下来哪所是大武汉的“第三校”?这个问题又有点不好说。与南京的情况类似,武汉也是在这一层次好学校“扎堆”,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各擅胜场。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定位为华中行政大区主要师范大学的老牌文理综合性大学,实力雄厚且学科布局均衡,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中,可排在第四位,坐四望三(东北师范大学)。但我在江浙篇也提到,南京师范大学发展势头强劲,在学科评估和双一流评选中,在师范大学中实际排名第四,也超过华中师大(南师的学科评估成绩是全国地方院校第一)。老实说华中师大近年尽管各方面都有发展,但可对标的其他院校的发展更迅猛,华中师大的学科优势特别文科优势目前算基本保持,但与北师大、华东师大的发展差距在拉大,甚至有被首都师范大学超越的势头。不过华中师大在武汉的地位,仍是第三校的首要候选。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我在前面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几所可算是紧密对标的学校,尽管实际学科侧重并不相同,但都是985以下的顶级工科强校,武汉理工是这几所当中学科布局最广泛的(学校本身是三所工科大学合并的产物),综合实力自然也不弱,材料科学与工程全国顶尖,交通、设计、机械也是准一流水平,但与哈工程相比,武汉理工的学科高精尖程度差一些,几个“主流”热门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工程的水平也落后哈工程一个身位。武汉理工与南京理工相比,尽管学科侧重也有所不同,整体实力是比较接近的,但南京理工的录取分数,在大多数省份比武汉理工更高,这主要反映的是南京相对于武汉的“地皮分”,当然对全国多数地方的考生来说,武汉比哈尔滨又更有地域优势,反映在录取分数上,是在多数省份哈工程的录取分数不如武汉理工(尽管哈工程的质量水平肯定不在武汉理工之下)。
武汉理工大学大家都知道师范大学实际都是文理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以师范教育为特色(实际上顶尖师范大学的师范教育比重很小),其“单科性”一直就不强武汉大学地址,而农林、地矿、财经政法等高校的单科性要更强一些。但是多年以来这类单科性很强的学院都在致力于综合化,同时学科优势大都得到了保留。
武汉的剩余三所211高校在这方面也比较典型。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讲目前我国的农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当前农林高校的农业科学相关部分,发展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向,农学部分基本都已变成了生科院,即片面追求“热门”、“高精”和“前沿”,以论文发表而不是农业产业实践为归依。这一问题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学校的程度不同,在“综合化”的方向上,也是有的稳健,有的急进。
我认为华中农业大学走的就是立足传统专业优势、稳健扩张的道路。2019年华中农大有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1%,其中农学和生命科学所涵盖的全部6个领域都进入全球1%(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都是进入前千分之一)。再看它第四轮学科评估的上榜专业,7个A级专业5个涉农(其余2个分别是生物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B级和C级学科也多为农学或农学的近邻学科,如B级的农业工程,B+级的风景园林、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水产等;C级的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C+的生态学,C-的林学等。可以说华中农大是我国农学领域的一个“实力堡垒”,在全国农林高校中,至少可排第三(也是与南京农业大学一时瑜亮)。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一所“国字头”高校,因为历史上也长期是单科性学院,当前仍有明显优势学科,它的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都是A+、王牌专业。但地大的两个王牌学科以下,专业质量水平有明显落差,B+学科只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公共管理,但地质大学B级及以下上榜学科众多,说明该校在综合化方面步伐很大,学科布局已经相当广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学科评估中,地矿油的三对“国字头”高校是合并在一起参评的,说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也不能不提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但实际两校的体量差别较大,武汉的规模明显更大,学科数量也比北京多的多。北京地大当然有其地域优势,但学校综合实力不如武汉——中国矿大的情况类似,徐州的本部综合实力强于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实力则强于华东校址。两校虽然已各自独立,但交流充分,特别本科到研究生、硕士到博士转换阶段,两校关系仍至为紧密,可以说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一所大区财经类院校与一所大区政法院校的强强合并,实力自然不俗。政法这一部分不消说,过去的法学“五院四系”之一,当前实力依然强劲(五院中只有西北政法明显跌落,近年的趋势是华东政法上升势头很快,特别是高考录取分数上升更快)。原中南财经部分也基本保持了学科优势,就6个相关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的综合评估来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略低于西南财经大学,在财经“六朵金花”中仅高于江西财经(如果是按“五朵金花”的说法,则叨陪末座)。但说到录取分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则是武汉高校第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11以下,老本科高校这一层,在武汉的有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江汉大学等。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对这一层及以下学校,报考时需要重点考察的是:1、学校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这往往能通过学校的历史沿革看出来,有的当然也直接反映在校名上);2、学校的“性价比”。我们反复强调,没有什么绝对意义的“好学校”、“差学校”,好还是不够好武汉大学地址,主要是相对你的高考成绩,学校所处层级能与成绩等级对位的就基本是“合适的”,需要“冲”的基本都是“更好”的(我们提出的分数-质量错位方法,要点也是要冲,但冲的是真正更好的学校-专业组合)。
湖北大学在以省/市名命名的高校中,存在感不高,还不如在镇江的江苏大学(整体实力也不如江苏大学)。它的前身是武汉师范学院(之前是武汉师专),自然也是以文理基础学科见长,学科数量较多,实力也较为均衡。当然它的整体质量水平与省内211高校有明显差距,也缺少冒尖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有18个一级学科入选,其中最高的是B级(生物学),另有4个B-,两个C+。在这一层湖北大学是综合性最强的一所学校。
湖北大学
其他学校则须更注重考察优势专业或行业特色专业(出于就业考量),例如湖北工业大学的B级学科有两个,轻工和设计学;武汉工程大学过去是湖北化工石油学院、武汉化工学院,因此其化工是突出优势学科(B+,全国准一流水平)。
武汉科技大学过去是武汉钢铁学院(注意钢铁学院喜欢改名为“科技大学”,如北京钢铁学院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这所学校其实学科质量较高,除了钢铁学院会比较强的冶金和材料,它的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也都是B级,这是很好的成绩,此外安全科学与工程是B-,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和公共管理都是C+,软件工程是C,总体表现好于湖北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还应该提一提中南民族大学,实际我国民族类高校也都在综合化发展(大连民族大学更是以工科为主——该校建校时间较短),中南民族大学的综合实力,可在民族类高校中排第二位(仅次于中央民大)。
接下来就是“性价比”问题。这点其实是湖北这一层次及以下学校的优势。我们的研究发现湖北(武汉)的高校与江苏(南京)的高校相比,可以说是基本没有“地皮分”,如前面提到的武汉理工和南京理工的比较,再如湖北大学,它的学科评估成绩,与211高校相比肯定不够闪亮,但在全国省属高校中也算是比较好的,比如我们提到过青岛大学连一个B级都没有,而青岛大学的录取分数,在多数省都明显高于湖北大学。
中国各地高等学校一般的分层格局,在老本科院校以下,都是新建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有三层。考察思路也是一样,重点看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同时要重点考察学校的历史沿革。武汉也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镇(因民办高校早期多需要依托公办资源发展),民办高校的数量也很多,有不少办学历史较长,已经形成办学特色和就业优势的高校。由于高等教育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原因,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很发达,高职高专的整体质量水平,可能比不了京沪和江浙、广东,但肯定也是位于全国前列,具体学校名单,可搜索“百所国家示范高职”、“百所国家骨干高职”以及“双高计划”(省内优选)来获得。
完整湖北高校解读,请见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