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必须查清事实、严肃追责、堵住漏洞
6月7日,高考第一天,网传疑似全国乙卷的数学题遭他人拍照上传至QQ群寻求解答,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教育部在接到相关举报后,第一时间报公安机关。
6月8日一早,教育部即发布消息,一并回复了网传的数起泄题事件:经公安机关查明,涉数学全国乙卷事,系考中作弊,甘肃某考生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摄试卷发至QQ群寻求解答未果;其他两起则都是考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考生先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替换原有内容。以上情况均不存在考前泄题。
同日,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称,该考生数学成绩无效,同时将无法再参加后续高考考试。
光明网:作弊虽系偶发,共性教训仍应记取
相关部门迅速查明几起事件原委,或“系考中作弊”,或“系恶意编辑‘占坑帖’”,认定“不存在考前泄题”,且采取有力有效之补救措施,这多少让人松了一口气。好在这只是几起偶发事件,牵涉不广,影响不大,不会波及更多考生。毕竟,一旦涉及考前泄题,不仅会扯出更多的违规考生和失职失责人员,也会导致很多无辜考生的努力功亏一篑,伤害考试公平。纵如此,这些事件也绝不能轻易放过。即便属于偶发行为,但必须记取其间的共性教训,以求彻底杜绝今后再度发生此类“低级错误”。
新京报:及时公布调查结果,维护公平底线
高考作为国之大考,其严肃性无需赘言。而无论考场作弊还是提前泄题,都事关高考公信力与考试公平。因此也可以说,教育部对本次事件的迅速调查和及时回应都值得肯定,也极为重要。尤其是,目前高考仍在进行,及时将权威调查结果公之于众,有助于打消社会疑虑,安抚广大考生的情绪,不影响其后续考试。接下来必须查清事实、严肃追责、堵住漏洞,加强考场监管、严肃考风考纪,不断完善考场纪律高考考场查询,让高考不负每一位考生,也不负全社会的期待。
羊城晚报:考场监管漏洞怎么造成的,需追问
高考,一向是我国最公平的考试,事关无数学子的前途和命运,其考场纪律之严、监管处罚之重从来都不含糊。近年,对考场监管手段和程序愈益严格规范,如不得携带手机等电子设备入场,考场周围屏蔽无线信号等,对组织作弊等行为的处罚甚至入了刑法,情节严重者可处3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即便如此,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者从未绝迹,这也提醒世人,不要低估人性之恶,任何时候都要警钟常鸣。以这次甘肃考生的作弊为例,许多网友质疑,手机到底是如何带进考场的?手机拍照、上传网络,为何会不被发现?监管又干什么去了?尽管这起作弊案有了初步结论,但公众的类似质疑,以及考场的监管漏洞是怎么造成的,显然还需要有关部门给予进一步的解答,并尽快填堵漏洞。
北京青年报:对高考作弊和造谣都要“零容忍”
高考作弊并不新鲜,“占坑帖”也不是新问题。不管社会培训机构还是考生,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编辑、发布高考“占坑帖”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本次事件中,广东、安徽两位考生考后恶意编辑“占坑帖”,引发数以亿计的点击量,恐怕已不止违法这么简单,还可能涉嫌犯罪。“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若不依法严惩恶意造谣者,类似“占坑帖”还将难免。总之高考考场查询,万众瞩目的高考,不容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动歪心思、打歪主意,否则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红星新闻:以“占坑贴”碰瓷高考应禁止
先发“占坑帖”,再替换,制造押中考题的“轰动消息”,从技术上是可以操作的。发帖者这样做,有的是“碰瓷”高考,制造高考泄题的假象,质疑高考的公平,博眼球、获得流量;有的则是为了获得高考利益,以此显示自己的“押题”能力。而“押题”这样的宣传“炒作”,基本不可信,也理应被禁止。高考作为权威性考试,是我国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甚至唯一依据,因此必须严肃高考考场纪律,提高高考的评价质量,治理所有可能影响到高考公平公正、评价客观性准确性的破坏考试公平与扰乱秩序的行为。#教育部回应高考数学疑泄题:已报案#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