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战士易才学在排长孙占元的掩护下,炸毁敌军多个火力点。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供图
秋天的丹东鸭绿江,是一条大河,波涛宽广。 江边的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馆静静矗立。
“勇往直前,把红旗插在解放阵地上”。 纪念馆内的陈列柜里陈列着一面布满弹孔的战旗。 只求胜利,不为胜利牺牲任何东西。 战旗上的381个弹孔,无声地诉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与强敌不屈不挠、浴血奋战43个日日夜夜的故事。 1952年11月,这面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旗插在了上甘岭主峰上。
为什么战旗如此精美?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桑甘岭,是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江原道金华郡武胜山南麓的一个小村庄,毗邻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克服了巨大困难,勇敢顽强,不怕牺牲。 涌现出黄继光、孙占元、胡修道等战斗英雄。
那一天,21岁的他,用自己的生命堵住了弹孔,用生命扫清了道路。
“为了祖国人民,我们需要站在光荣战斗的最前线……没有立功我们不会离开战场。” 黄继光写给母亲的这封信,充满了一个男人报效国家的雄心。 信发出后仅五个多月,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机枪枪口,用生命为战友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597.9高地。 部队相继夺取三个阵地后遭到阻击,连续组织了三次爆炸,均未成功。 此时已近黎明,如果不攻下高地,整架战机可能都会延误。 危急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爆破任务,带领两名战士向危急时刻发起进攻。
黄继光和战友们勇敢地连续摧毁了敌人的几个火力点。 不幸的是,他们被敌人发现了。 无数机关枪喷射出火焰,朝着他们的藏身之处扫去。 一名士兵不幸身亡,另一名士兵受重伤。 黄继光的左臂也被弄脏了,但他仍然顽强地向前爬着。
眼看着自己距离敌人的火力点越来越近,黄继光瞄准了机会,向敌人投掷了一枚手榴弹。 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摧毁了一半。 未爆炸的机枪从剩下的射击孔中伸出。 志愿军的冲锋再次受阻。
这时,多处受伤的黄继光侧身爬到了掩体的死角。 他身体向上挺起,全力向前冲去,用胸口挡住了敌人熊熊燃烧的枪口。 他英勇牺牲,年仅21岁。
年轻的战士用自己的人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战友们高呼“为黄继光报仇”,愤怒地向前冲去,一举夺取了制高点。 清理战场时,他们发现黄继光的双手还牢牢抓着身边的麻袋,胸口紧紧挡住敌人的枪口……
“黄继光!”
“到达!”
如今,黄继光所在的公司每天晚上都会例行点名。 当“黄继光”被叫到时,全连官兵都会齐声回答“是”,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那天,27岁的他双腿被炸断,仍然爬行着指挥、赶走强大的敌人。
“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我就买一双皮鞋,去天安门广场拍张照,然后就回老家娶个老婆。” 怀着简单朴素的愿望,27岁的孙占元没能等到战争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的第一天,他鲜活的生命就消失在无情的战火中。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 大批敌军向志愿军发起猛烈攻击。 孙占元率突击排在597.9高地2号阵地反攻。 当接近阵地时,他的双腿被敌军炮弹炸断。
战士易彩雪看到这一幕,赶紧从身上拿出急救箱,给孙占元包扎。 孙占元却一把推开易彩雪,命令道:“战况紧急,暂时别管我,我们不能再留在这里了,敌人的火力点还没有被炸毁,看在什么份上。”胜利了,你立刻去炸掉敌人的碉堡,我来掩护你。” 你!”
士兵们见孙占元脸色惨白如纸,纷纷劝他撤离阵地。 他坚定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指挥员,在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之前,我决不离开岗位。” 他以坚强的意志,爬行来回指挥,并用机枪掩护一彩雪的爆破,摧毁了敌人三个火力点。
正当突击排攻击2号阵地并继续纵深推进时,敌人突然从阵地侧面反扑,数名同志牺牲。 孙占元利用夺取的碉堡,架起两挺缴获的机枪轮流射击,击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随后,敌人再次进攻。 当战友相继死伤、弹药耗尽时,孙占元忍着巨大的疼痛,艰难地爬行,从敌人尸体上取出手榴弹,继续战斗。 当敌军冲到阵地时,他发射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军同归于尽。 他当时只有27岁。
70年后,沉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石碑庄严肃穆,松柏寂静。 孙占元葬于此。 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曾经梦想穿上新皮鞋,却在临终前失去了双腿; 他曾梦想回到故乡,却长眠在异乡; 尽管他没有看到战争胜利的那一天,但他用尽了全部力量,燃烧着青春和热血,为国家献身,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那天,19岁的他击退了40多次敌人的进攻。
随着战斗不断深入,志愿军和敌军双方兵力不断增强,阵地争夺不断升级。 志愿军对山上重要的无名高地进行了编号,以方便炮火使用和作战指挥。 胡修道和两名同志负责坚守三号阵地。
黎明时分,敌军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向阵地发起攻击。 胡修道生前接受采访时回忆,自己特别紧张,因为“第一次与敌人进行实弹搏斗”。 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班长一声令下,胡修道就拼命向敌群投掷手榴弹。
“直到班长抓住我的手腕,我才知道敌人被击退了。” 胡修道说,“当时弹药供应很困难,这么多年我一直后悔自己浪费了太多弹药。”
胡修道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敌人又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胡修道和战友们英勇反击。 他们连续战斗了3个小时,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由于攻势太过猛烈,十号位根本没有战斗力。 胡修道和战友们立即冲破数道火墙前去支援。
这时,排长郭三丹也爬过来扶住了他。 不料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排长壮烈牺牲在胡修道面前。 “誓死保卫阵地”是排长留下的遗言。
排长牺牲,受伤的战友被转移走,战场上只剩下胡修道一人。 为了尽快结束战斗上甘岭战役真实伤亡,敌人调来了坦克,发射了数百门火炮,并开始从头顶上的飞机狂轰滥炸。 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胡修道忍住了力量,拼命战斗。 他凭借着所剩无几的弹药,在两个阵地之间来回厮杀,如狂风般盘旋,击退了敌军十几次进攻。
黄昏时分,敌人从漫山遍野再次逼近。 胡修道扔完最后一颗手榴弹后,抓起旁边的枪,跳上阵地,高喊:“敌人来了,冲锋,为战友报仇,为祖国人民争光!”
伴随着这一声怒吼,周围的阵地同时响起了惊天动地的杀戮声。 关键时刻,志愿军大军赶到,敌人再次逃跑,战斗取得了胜利。 随后,根据前线观察哨的统计,在炮兵的支援下,胡修道和战友们击退了敌人40余次进攻。
作家杨硕曾在《金星英雄》一文的结尾写道:“这个19岁的年轻人生动地说明了敌人为何在朝鲜遭受血腥打击。敌人攻不下甘陵,更何况朝鲜,因为在上甘岭的每一条战线上,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不计其数。”
那一天,29岁的他用生命接通了“不断轰炸”的电话线。
“这些……线路……都连接起来了吗?” 这是金二石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在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无线通讯设备严重短缺。 为了保证战争通讯畅通,负责保证有线通讯的电话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话指令直接决定炮弹的精度,影响志愿军的战斗力。
在中国人民革命抗美援朝军事博物馆展区内,陈列着一条伤痕累累的电话线,上面有50多个接头。 这条断线的电话线背后,是一段不平凡的时光。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电话兵金二石所在连负责压制敌炮火,支援前线步兵坚守两个高地。
1952年10月19日凌晨,敌军集中火力,猛烈轰炸志愿军阵地。 就在志愿军炮兵第20团接到“准备开火”的命令时,电话线被炸断,听筒突然失去声音。
“让我走!” 危急时刻,金二石背起单机,拿着接线钳,和战友李长友一起跑了出去。
一秒,两秒上甘岭战役真实伤亡,三秒……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指挥所焦急地等待着前线的指令。 工事里的同志们也在焦急地等待炮火支援。 突然,电话里清晰地传来指挥所的声音:“开炮。” !”一轮炮弹在敌营中爆炸。
同志们等了很久,金二石和李长佑都没有回来。 原来,李长佑已经死了。 战斗中,金二石的左腿被炸断。 他忍着剧痛,拖着断腿,用两个肘部在地上爬行。 在布满弹片的山沟里,他爬了20多米,接上了3根断掉的电话线。 战斗结束,战友们找到金二石时,他一手拿着电话线,一手拿着接线钳,在第三个连接点昏迷不醒。 在他身后,沿着电话线,是一条二十多米的血路。
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冒着敌人的炮弹雨,拖着断腿在布满弹坑和碎石的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行走了20多米。 他用生命接通了这条“不断爆炸”的电话线。
战友们热泪盈眶地把金二石抬上担架,听见他缓缓地说:“所有的……线……都……连在一起了吗?” 由于失血过多,29岁的他永远闭上了眼睛。 随后,他被追授“特别功勋”荣誉称号。
志愿军第十五军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上甘岭战役中,关键时刻,我们发射手榴弹、手榴弹、爆破管、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生命炸毁敌方碉堡、堵住敌方炮孔等成为普遍现象。
“上甘岭战斗的激烈程度是前所未见的,炮兵火力密度极强。这场战斗不仅是坚守防守的典型战例,也是以劣质装备克敌制胜的典型战例。”装备精良”。 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晓英说。 。
数千名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刻下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依恋,这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一个觉醒的、勇敢的民族奋起为祖国的荣耀、独立和安全而奋斗的人是无敌的! (记者于莉、于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