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分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日渐风靡,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分类招生的行列,在全国100多所“211工程”高校中,已有半数以上高校实行了分类招生,可见分类招生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北京大学从2002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制度,到现在已经16年了,学生入学后,先学习大类学科的基础课程,一两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专业。
2017年,清华大学打破院系壁垒,全面实行大类别招生培养,将本科招生纳入的所有专业整合为“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理学、化学与生物、经济学、金融与管理、人文社科”等16个专业类别。2018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也开始实行大类别招生清华大学代码四位,普通自主招生时,考生可选择建筑学、土木工程等15个专业类别中的任意一个进行报考。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百余所高校也对部分专业实行大类别招生。仔细翻看各高校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就会发现不少学校的自主招生都是按专业类别进行。
分类招生越来越流行,未来肯定会有更多高校实行,但很多考生和家长对分类招生并不了解,到底什么是分类招生?分类招生有哪些模式?实行分类招生的利与弊是什么?分类招生又应该注意什么?
什么是普通录取?
“普通招生”的全称应为“按学科类别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类别、同一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普通类别招生,学生入学后经过1至2年的基础训练,再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分专业。
普通类别录取是相对于专业录取而言的,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一项改革。
要了解普通招生,首先要了解学科分类和专业体系。
我国的学科目录从上到下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大类”,二级学科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
学科专业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门类。但2012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没有包括军事学,因此本科教育除军事学外只有12个专业学科,92个专业门类,共计506个专业。需要注意的是,这506个专业分为基础专业(352个)和特色专业(154个),其中6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控制专业。特色专业和国家控制专业分别在专业代码后加“T”和“K”表示,以示区别。
每个学科大类下设若干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下设若干个二级学科。学科大类用两位数代码表示。一级学科为大学科大类,用四位数代码表示。二级学科为小学科大类,用六位数代码表示。以经济学大类为例说明如下:
长期以来,分专业招生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模式。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也逐渐开始分专业招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同学科也可以进行专业合并招生。
普通录取模式
一般录取有以下几种模式:
1. 各院系招生
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多个类别招生,例如北京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的部分专业如下:数学科学学院设立“数学”类别招生,物理学院设立“物理”和“天文学”类别招生。
二、按学科招生
由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单单招收同一院系的学生是不够的,如果不同学科有相似的特点或相同的属性,可以合并招收,一个招收类别可能涵盖不同院系、不同专业。
比如大家可以看一下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专业目录,它的一些招生专业门类覆盖了4、5个学院,10多个专业方向。
3.“实验班”招生模式
很多高校以“实验班”的形式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理科实验班、复旦大学的自然科学实验班和技术科学实验班、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程实验班(钱学森班)和理科实验班等,这些实验班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是大类招生,有些学校在入学后会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实验班。
四、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新生一年级不分专业进入学院进行通识教育,二年级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的限制,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先学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排列改造,课程体系全面变革。比如北大元培学院,学生不分专业,只招收文科、理科两个专业,入学后主要学习通识选修课和学科平台课,实施通识教育。
普通录取有哪些优势?
1. 减少失明
高中生对专业了解不多,在填写申请表时,可能对某个专业是什么、发展前景如何、就业前景如何等都不是很清楚。一旦选了一个自己不感兴趣或者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大学几年的学习就会很痛苦,毕业后升学、就业等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报大类招生,可以延迟你选择专业的时间,在学校先学习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这段时间里你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各个专业。一到两年后,就可以选择专业了,此时的选择会更加理性。所以报大类招生,减少了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也大大避免了“一选终身”的现象。
2. 增加录取机会
实行大类招生制度后,考生填报申请时不再选择专业,而是选择大类。大类往往涵盖多个专业,大大增加了考生的选择范围,为考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按大类填报申请时,大类内的专业差异消失,专业招生人数也相应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录取概率。对于在线填报的考生来说,因分数差距而错失心仪专业的风险降低了。
3.激发学生的兴趣
普通类录取政策是让考生先进入普通类,再通过自身努力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专业,经过1-2年的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和表现选择专业,为了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必须刻苦学习,这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专业平衡冷热。
大类招生有利于平衡“冷热”专业,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过去,在填写高考申请表时,由于对专业缺乏了解,经常出现“冷热”专业分化现象,也造成高校对冷热专业的教学资源投入不平衡,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冷热专业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大类招生在招生过程中不区分专业,一个大类通常包含“冷热”专业。这无疑相对提高了“冷门”专业的生源质量,弱化了因过分强调专业而产生的各种矛盾。
5.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类招生打破了学科界限,有利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按大类培养人才,可以打破专业的界限。特别是在低年级打基础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班,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确定目标,因材施教。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数学、外语水平差距大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学生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创造适宜条件。
普通录取有哪些缺点?
1.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选择目标专业可能会比较困难。
普通录取暂时推迟了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但今后他们还是要面对专业的选择。按照普通录取入学后,经过1-2年的学习,将进行普通类别(按专业)的培养。大多数大学在入学后1-2年内,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分)进行排名,并设定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流。这样做的结果是,学业排名高的“优秀学生”聚集在“热门专业”,其他学生则被分流到“冷门专业”。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一专业选择了普通专业,但在选择专业时,由于学业排名的影响,难以选择自己的目标专业;有的学生对某一专业有浓厚的兴趣,但碍于成绩,无法选择自己的目标专业。
2、加剧了“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结构性矛盾。
而对于金融类高校,在按专业类别招生后分专业时,几乎所有学生都热衷于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审计等少数优势专业。然而这些专业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资源和设施与学生的“泛滥”并不匹配,教学质量难免“偷工减料”。难怪金融类高校一些热门专业本科生多达五六千人,而一些冷门专业则“冷清清”。这样的局面让一些高校“忍无可忍,不得不踩下紧急刹车”。
3.存在不正当交易的风险。
分专业招生后,不少高校在分专业时会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黑箱操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广东某高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说,“有些学生家长很厉害,他们的孩子入学后,学习并不刻苦,但‘成绩’却很好,就是为了能转入理想的专业。”正因如此,该处处长从分专业招生的“最早支持者”变成了现在的“最大反对者”。
报读普通课程需要注意什么?
1、考生在填写普招专业申请表前,应考虑自己的兴趣与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前景是否一致,同时也要考虑到普招未来仍然需要进行专业分流,存在被分配到非心仪专业的可能,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后续问题。
2. 考生在填写申请表时清华大学代码四位,应仔细阅读学校招生简章,了解各专业类别包含哪些专业。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都不一样,同一专业类别所包含的专业和未来升学、就业的领域也可能不同,考生应仔细研读、辨别。
3. 考生还需了解各学校分专业时间和方式。有的学校在分专业时,直接满足学生的报考意愿,有的学校则根据学生的报考意愿进行筛选录取。不同的分专业方式决定了学生未来进入某一专业的难度。
4.部分高校在招收普通类学生时未提出具体要求,但在划分专业时会对身体条件有所限制。考生在填写申请材料时,应参考相关体检标准,了解自己心仪的专业是否有身体条件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应避免报考。
如果你有自主招生、竞赛指导、志愿者报名、笔试口试咨询、出国留学等高考相关事宜疑问:
欢迎致电张老师:13973142390(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