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师姐:能不能先讲一下现在当下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感受?比如说周中周末做什么?
分享者:当下的工作,我新换了一份工作,三个月前就年初刚刚入职的,所以其实还在一个新工作典型的入职的阶段,还在打通各个环节,建立自己的模型准备开始交易。我的工作本身是一个对冲基金的投资经理,这是我工作的第三份对冲基金。
因为我们是一个比较小的基金,所以在纽约没有办公室,跳完这次槽我就是完全在家工作了,所以其实周中跟周末本身的界限很模糊。周中的时候唯一的区别就是市场一直都在动,所以就是会紧盯市场一些。周末的话可能静心一下,会做点更多写代码、看数据、思考模型这些东西。因为我周中也并没有开始交易,所以其实整体的工作时间都是吃饱睡好,主要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就这样,既忙但是也自由。
宫师姐:听上去其实还蛮开心的这样。我们先回到高三时候先想一下,你高三的时候什么样子,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
分享者:我觉得在河南高考的所有人应该都是有很大的记忆。首先我会觉得无形中精神压力是很大的,不论你心态好或不好,只是心态好的人不崩溃,心态不好的人时不时还要崩溃一下。我举个例子,多年以后我都上到大三了,我时不时还会做一些关于高考的噩梦,比如说这个梦到我进考场迟到了一刻被堵在了门外;比如说梦到我已经上了大学了,教育部说那一年高考大面积舞弊,所有人只能撤销分数,打回原籍重考。
这样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也是在后来意识到,尽管在当时我表现得也很镇定,该干嘛干嘛,但其实这种日复一日的高压,怎么说,就像雕刻一样,像年轮一样,一层一层其实是雕刻在你的骨髓里的。当时在河南就属于其实还是蛮忙的,基本上每天吃是能吃好睡,一直在一个勉强能睡最好的边缘,一天也就6个多小时。剩下的就全是上课、做题、模拟、自习这些东西。
宫师姐:这真的也是蛮辛苦的一段时间。后来你高考完了是按照什么样子的因素选的大学选的专业?
分享者:我觉得主要的因素是一种对未来朦胧的憧憬,比如说首先我觉得选的是城市跟区位,这个上面我比较喜欢南方,没有那么喜欢北方。这里面就比如说气候,自然环境,包括社会氛围,市场经济,包括跟外界有多少沟通,所有这些东西上面我比较喜欢南方,所以我基本上考虑的就是要么就是华东,要么就是华南,这两片。
学校的话,基本上还是要看着当年的行情,你估的分数和你自己一点点偏好,在一个非常具体的档次里,有一点点自己的偏好。专业的话,我觉得这是最抓瞎的事情。因为我会觉得整个中国的体制,高考以前,我们所有人想的都是学习好考好分数,并没有想高考以后。这个过程,就像努力挣钱,每多挣一分钱都有意义,但从来没想过这个钱——不论我挣多挣少——最后怎么花。
这其实会导致等你高考一结束,你拿着这些自己挣到的分数,我们马上就要花。
其实这时候,大多数人对于如何花这个分数是狠抓瞎的。我高中学的是理科,但其实我对文理这些科目没有太强的偏好,成绩也没有太强的偏科。所以我做的方式就是,我直接在网上搜了10个8个版本的十大热门专业,自己统计做了一个综合排序,基本上在从上往下看的过程里,挑出一些我实在不喜欢的专业,我基本上就按顺序排的。我还记得我当时选的这些顺序,我第一个选的是金融学,第二个选的是软件工程,第三个选的是汽车工程,第四个选的是生物技术,第五个选的好像是经济学。基本上按这个顺序。
其实你看这个顺序,就明显的没有什么真正的固有兴趣,或者说对未来的固有判断,基本上就是在我那个时代,十大热门专业从上往下抬,偶尔挑出一些我不喜欢的比如说物流什么的,我就按这个顺序就报了。
宫师姐:你后来是读的是什么样子的?大学和专业。
分享者:我后来读的是中山大学生物技术。
宫师姐:所以你是选择了这里面中间的一个,这个是你最想要去的吗?你现在回头怎么看?
分享者:我现在回头觉得,其实第一我当时根本就不太能,我搜的是网络上的热门排名,其实都我觉得主观上内在的兴趣我分布的比较均匀,一是因为我不偏科,二是因为我兴趣广泛,但是更大一个原因是,你其实对具体的专业缺少具体的理解,对吧?
如果每个专业让你试学一个月,你不可能在如此广泛的工商层面上分布这么均匀,你肯定会有自己的偏好。我就感觉就跟水果一样,你只要都吃过,让你排个序总是很简单的事情,跟事物一样。
高考完的人对专业和行业的理解几乎只能停留在字面和以前非常单调的生活经验里。他们的生活经验,其实对不同专业的行业几乎也接触不到,真的就停留在字面理解和当时的亲戚朋友老师的各种参考里,很随机。当时主观上我对自己的兴趣就是这么一个感受,客观上你对市场的需要世界的趋势其实也知之甚少。
比如说举个例子,这里面的金融学、经济学可能算是自2000年以来都是长盛不衰的,但是比如说汽车工程,其实那时候还没有电动车对吧?汽车工程指的就是燃油汽车,其实是一个已经比较夕阳而且中国也发展得不好的产业,就时间上已经是一个暮年的产业空间上,中国在这方面一直也不是一个强项。
软件工程我会觉得应该也还不错,起码在后来看来。有时候会觉得我报的第一志愿是金融,没有录到金融,我最后研究生反而读了金融工程,一直在做金融、很金融的工作,所以也是有一点觉得很碰巧。也觉得我如果当时学的是软件工程,可能比学生物技术对我后来的研究生和今天的工作的帮助都更大一点,因为后来我觉得学习跟工作里无论如何也学了很多计算机和软件工程数据科学的东西,就是兴趣也好,需要也好,但是也会庆幸说我这么报,没有给我录到一个汽车工程,太坑了对吧?我到现在都不太知道说这是搞什么的研究,汽车发动机整体悬挂什么的,像力学这些东西。
所以我总体的感受就是说,那时候我已经知道说内在看兴趣,外在看潮流。其实框架是对的,但在这个框架下面,没有内容,因为你的兴趣是一种认知,这个认知是需要实践的。这是马克思的观点,就是实践先于认知。你没有吃过的几种水果你怎么排序?对外界世界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其实也很强,因为高中生以前,其实高中生的社会阅历社会实践和其实都非常的窄。因为高考的需要,反而像一个儿童博士一样,就是非常窄、非常专、非常深,每天盯着特别单一的目标过着特别单一的生活。
宫师姐:你能不能先讲一讲生物技术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
分享者:我录的是生物技术,而中山大学的生物技术和生科院其实是很好的,我在的时候它但本科和研究生一个是全国第二、一个是全国第三,比中大的综合排名还要明显高一些,属于中大的强势学科——当然也可能跟中山医有关系,因为跟医学离得很近。我进去之后半年以后,还经过又一次选拔,进了生命科学基地班,这个就是生科院的一个像是这种基础理论、人才储备,什么教育部挂牌这种东西,带有国家政策属性的人才储备项目,相当于刚开始其实在生科院陷得很深了。
生物技术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一个很广的既跨理论也跨应用的一个地方。因为生物本身是基础理论性质很强的东西,所有基础理论性质很强的学科都是本科生学出来几乎没有用,就是读博士标配,生物肯定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另外一方面他的专业里有技术,其实比如说关于制药跟食品,就这些生物科学的应用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就导致学的内容非常多,也非常繁重。
我们那时候开玩笑地觉得,学数学的只学好数学,学物理的要学数学和物理,学化学的要学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生物的就要学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因为每一个上每个上游学科是研究下一个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就是物理离开数学几乎没法学,化学如果离开物理也没法搞,生物离开化学根本就没法搞,所以你被迫的都得去,所以学的东西其实很多,负担也很重,将来往理论方向发展去读去搞科研的,其实一大方向往应用方向也有,但是其实往科研上面要小一些。
宫师姐:你后来大学之后其实有很多不同的选项,你开始你是选择了出国读研对吧?
分享者:对,我选择出国读研。我大学的时候其实读了双学位,另一个学位是管理学院的会计学,这两个学院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大二的时候当时是有金融危机,08年金融危机,我对商科一直都感兴趣,金融危机更是让我见到了很大的实用性。平时你觉得金融经济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其实感触不深。尤其你做一个相当于不参与经济活动,被家庭供养着的这种学生而已。
但金融危机期间,不论是报纸的头条,还是作为广东沿海这些周围的这些社会氛围经济的这些现象,比如说大批工厂倒闭失业骤增,报纸头条一天比一天吓人,这些东西就给了你很直观的感受,从就相当于虚无的理论,第一次看见明显的现象和事件,就对这个很感兴趣,当然我又不想放弃已经读了两年的生物,所以就读了一个双学位。出国读书,我是先读了一个会计学硕士,接着读了一个金融工程硕士,就完全连在一起。
我会觉得决策分成几个,第一为什么要出国?我觉得我出国基本会来美国,并没有考虑其他国家,这跟我在河南的时候选了广东,简直就是一种延伸:一脉相承的方向跟喜好,带着一些好奇心,更喜欢自由一点的社会氛围,更喜欢跟市场导向的经济跟专业的专业的工作,就选择了美国。至于院校,我觉得还是永远在你的购买力的层次上,你科学地分析一下你的购买力,你就知道你大概能买一个什么档次的包,这时候就三个牌子,你稍微挑一点偏好,其实院校没有太多的自由。
专业的话,我当时是既准备读会计,也准备读金融。本来是准备读先读会计硕士,再读金融硕士连在一起,所以两个专业我都申了,也都有录取,在各自里面都选了一个我觉得最好的,同时报到,但是你不可能同时上,所以另一所读金融的学校我就属于一报到就休学,一年。会计本来是一年半的,我就必须得一年加速读完。当时就这么一个计划。
至于会计跟金融的话,我就会觉得因为往商科的方向靠,我当时选本科读的会计是因为觉得会计或者经济学是一个理工生去学商科最好的入门的地方,是基础性原理。但是我本身对从事会计行业(就税务审计会计),本来就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兴趣。我觉得它很有用,是作为一个更宏大的其他活动(比如说投资)的一部分它很有用,对,但并没有想从事,这就是为什么我出国选会计金融。
宫师姐:你其实安排的节奏非常紧凑,也一直是朝着自己想好的方向,一直在非常强力地往前推进。
分享者:对,我觉得我会觉得跟性格或者其实可能跟星座都有关系。因为我是一个摩羯座,所以从小就是比较理性,比较早熟,重视计划执行和结果,比较追求意义,也玩,但是属于学习不容易腻,玩很容易腻的感觉。所以像这种,当时都已经20出头了,都已经读完了,就会不停地去思考未来规划职业,比较各种各样的人生道路和选项,在这上面就是会很严肃地去了解,去思考,去做规划,并且真的去执行。
在这个过程里,随着你认知和视野的推进,也会不停地修改自己原来的计划。但是我会觉得重要的是人的认知和视野肯定是层层推进的,像开车一样工程硕士有用吗,一个车灯只能照200米或者50米,但是你的车轮得顺着照亮的路往前开,你只有车轮往前开了,你的车灯也往前移了,你就能照亮新的200米路。这样子情况下,一个只照一两百米的车灯是可以指引一个车开两万公里的,轮胎的作用很重要,所以我会觉得认知跟实践相辅相成,这个是很重要的。
这个过程的特点是计划虽然会改变,但这种计划的改变其实只是一种修改或者进化,并不是南辕北辙,对吧?你不能说跟去年的自己或者半年前的自己来回,就有时候也可能会走错方向,可能要推倒重来一次。但是如果来来回回推倒重来的话,我觉得属于一个视野阅历跟思考决策实践这个系统开始有问题了,我觉得就应该先停下来,谋定而后动。
宫师姐:我觉得你这个比喻特别好。你这样回头看的话,你觉得这几个关键的选择有没有什么是你觉得想要改变的,或者说你现在假设说我们有个时光机,你会想要对小时候一点的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我会说的,其实一路走来我觉得本身没有太大的遗憾。对,甚至我会觉得在很多关键的选择上,我没有犯过什么明显的错误或者过失。对这点,我觉得一方面跟我刚才讲的认知决策执行反思的个人系统有关,很大程度上还是管用的,不一定能让你高瞻远瞩无限英明,但是起码会让你一直很合理很敏锐的发展往前走。运气我会觉得也没有什么很倒霉的工程硕士有用吗,所以说如果跟当时说的话,其实我会觉得最重要的两句话,一个是了解自己,我会觉得这个很重要,另外一个是珍惜时间。我会觉得所有的其他的东西、该做的事基本上都是可以用这两条公理推出来。
宫师姐:感觉真的是又简单,又非常有力量这样。谢谢你分享这么多。我这边录音就先录到这里。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加入分享、回顾自己的人生选择,欢迎你通过邮件联系我:
share.with.go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