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女士是一名高校研究员,以前她和同事每周都会到成都市青羊区青原社区的读书会办公。今年8月,读书会扩建为图书馆,很快被誉为“社区图书馆的天花板”。再次来到这里,何女士发现,不仅空间变宽阔了,椅子也分成了喝茶用的藤椅和学习椅。至于“最美”的图书馆是什么样的?她指着前面跑来跑去的孩子们说:“就是这里。”
除了设计感好,何小姐最喜欢的还是这里的空间氛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自由随意地依偎在一起,老人、妈妈们也有了交流的空间。“整个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社区邻居们成为了服务的真正主角。”
今年暑假,成都各大图书馆又迎来了热潮。据统计,仅7月一周时间,四川省图书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成都高新区图书馆的入馆人数就突破1万人次。一些图书馆出现“一席难求”的现象,一大早就能看到读者排起长队等待入馆。
紧随“需求”之后的是“供给”。成都拥有3522家实体书店,位居全国第一。成都的公共图书馆也十分受欢迎,除了高颜值吸引人来打卡,图书馆还能自习、看展览、用餐等。其中,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成为很多人心中的“遛娃天堂”,丰富的少儿图书收藏、读书推广活动、一站式服务,让家长和孩子可以耐心地待上一天。
一座城市的气质,不仅仅由其宏伟的建筑和宽阔的街道决定。同样,一座城市最美的“图书馆”也不仅仅局限于外表。真正决定“最美”的,或许是它的功能、服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组进行了多维度的走访调查,探寻成都图书馆“火爆”背后的原因。
有脸”
社区图书馆跟钟书阁一样美
青原社区图书馆(青羊区图书馆分馆)位于青羊区青白西二路49号,了解青原社区的人很难不爱上这个老成都生活区的“缩影”。
2021年,清源社区荣获“全国15分钟生活圈示范项目”牌匾。近年来,清源社区居民只需“搬几步”,喝茶、尝川菜、听清音、学蜀绣技艺、看长嘴壶茶艺表演,就能“沉浸”在川西风味浓郁的城市文化生活中。周围亭台楼阁古朴,清源社区居民只需“搬几步”,就能体验到“沉浸式”的川西风味浓郁的城市文化生活。
青园社区工作人员季欢介绍,该片区共有10个小区,除两个安置区外,大部分都是刚需小区,居民和孩子较多。社区里原本有一个读书会,但为了让周边居民有更好的读书体验,社区腾出了办公区,扩建了图书馆。
清源社区图书馆整体风格为原木风格,色调素净,与周围古朴的川西建筑一起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室内有庭院、茶室,屋外有人工溪流,不远处有戏台,幽静曲径的通道中隐藏着一片阅读空间。
视觉上“好看”的图书馆,往往意味着空间划分有序、整齐。据了解,整个图书馆阅览空间丰富,风格多样,让读者评价“有网红‘钟书阁’的感觉”。
图书馆面积约200平方米,分为两层,一楼主要为阅读区、自学区、生活休闲区,二楼为住客学习空间,目前设有同音音乐屋、刺绣工坊,主要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化分享,特色文化自然生长,读者亦能受其熏陶。
社区图书馆更多的是提供家门口的服务,而不是阅读。目前,青原社区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青羊区图书馆的借阅系统已经打通,所有借阅的图书都可以在这里借阅和归还。现场工作人员梁女士告诉记者,图书馆不收取押金,孩子们可以用父母的身份证办理读者证,然后用手机扫码借阅和归还图书,直接在机器上就可以完成。“我们这里还可以查书,比如孩子们需要看的课外书,都可以在我们的系统中查到。即使我们这里没有,系统也会显示附近哪些图书馆有。”
清远社区图书馆也与社区办公大厅紧密相连。在这里工作的季欢说,居民可以来到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业务,办理完还可以到隔壁的图书馆休息。此外,清远社区图书馆还会为残障人士提供上门借阅图书服务,日常组织各种活动,如书法折扇手工DIY、公益课堂、读书会等文化资源共享活动。居民们通过“参与”,也将图书馆从“静态阅读”转变为“动态共生”,真正满足了居民在家门口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内部”
体验与科技、温暖与情怀
在书店数量众多的成都,光有“颜值”是无法让一本书长久火爆的。2023年1月3日,北京开书网公布,2022年成都大学图书馆,26省62个城市新开书店165家。其中,成都以18家新开书店位居榜首;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连锁书店行业竞争格局及“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统计分析,全国有20个城市书店数量超过1000家,其中成都书店数量最多,达3522家。
2020年,成都出台《建设书香成都、发展实体书店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成都将拥有4000家书店和城市阅读空间。不断修订出台的《成都市实体书店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催生了一大批规模不一、各具特色的书店。
除书店外,全市还有21家公共图书馆(包括各区图书馆)提供免费借还书服务。去年7月,成都东部新区首家公共图书馆——智业图书馆成立,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远看犹如一朵漂浮在青山绿树间的云朵。
地理位置决定了智业图书馆在设计之初就需要把握两个核心点:聚人、留人。据悉,智业图书馆360°立面安装了48块弧形高透玻璃,室内无柱,巧妙引入自然光,节能环保的同时,带来更健康的阅读体验。如此艺术化的设计,让建筑本身也成为一种景观,吸引人们源源不断前来,积攒人气。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也是广大读者心目中“最美”图书馆的代表,作为建在公园里的图书馆,相比于外观,它的内涵显然是亮点。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占地面积32436平方米,不仅拥有海量藏书,还拥有2200个阅览座位,设有读者借阅区、少儿阅读中心、生活美学馆、国学中心、成都文献博物馆、国际人文艺术交流中心等多元化功能区域,为广大民众提供集阅读、休闲、艺术体验、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生活美学空间。
据了解成都大学图书馆,在与科技的融合方面,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已达到国内图书馆先进水平,拥有机器人馆员、24小时自助图书馆、智慧墙、大数据实时发布、有声阅读等应用。
“温暖、有情怀”也是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粉丝读者”常说的词。自2022年6月1日起,成都图书馆及主题分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率先推行超长延时服务,成为全国延时开放时间最长的公共图书馆。据统计,延时服务推出以来,已有40多万市民在夜间走进图书馆,感受深夜阅读的独特魅力,成为夜间延时服务的体验者和受益者。
更多“基础”
供给创造需求
新的文化体验和消费场景的诞生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在居民心目中,“最美”的图书馆并不一定意味着设施豪华、资源最多、技术最先进的图书馆。相反,小型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一系列特色鲜明、亮点十足的图书馆同样具有吸引力。而对于什么是“最美”的图书馆,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给出了他心目中的三个标准。
第一是空间之美。肖平认为,空间的“美”其实就是大众普遍理解的表象。建筑空间本身就具有美感,读者在阅读氛围中也能受到美的熏陶。“现在成都的图书馆、书店里涌现出很多美的空间,很有特色,有的甚至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让建筑本身就成为可读的空间,比如都江堰图书馆,它就是一座历史建筑。”
第二是资源之美。首先资源丰富,藏书能满足各类型、各层次读者的需求。其次,资源都是经典,都是馆员精挑细选、精心推荐的,有一定的品质感。再有就是文化生态的多元。图书馆融合了各类文化生态,音乐厅、电影院、美术馆、咖啡厅等多种功能,以阅读为中心,包罗万象,成为超综合文化。
第三是服务之美,即“最美”图书馆需要提供高品质的服务。管理员是阅读方面的专家,懂得如何与读者沟通,能够提供专业、精准、有温度的服务。此外,在服务方面,“最美”图书馆还应该具备智能化水平,使图书馆高效运转。
至于为何成都的图书馆越来越“藏书满堂”,肖平认为,这也与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活力、市民素养等有关。“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底蕴传承自古蜀文明,造就了这座城市的气质。《汉书》记载‘至今巴蜀好雅,是文翁之气’。成都人也自然喜欢雅致的诗歌。作家阿来开设了‘杜甫成都诗集’系列讲座,流沙河先生在成都图书馆讲授中国诗歌已有十年。我们发现,普通市民对高层次文化的需求特别强烈,这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根基和底蕴。”
除了自古以来的文化影响力,成都地区图书馆的“体量”也与图书馆不断调整、提升服务“天花板”息息相关。“比如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是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开放时间最长的图书馆。这也是因为我们发现供给能创造需求。在成都图书馆,有三个高峰时段,分别是早上、午饭后、晚饭后。以前图书馆八点半关门,就没有第三个高峰时段了,但时间延长后,晚上人们还有3-4个小时可以阅读。这种供给创造的需求,催生了新的文化体验和消费场景。”
此外,是在实践层面。《2022年成都市居民读书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成都市成年居民综合读书率为95.8%,高出四川省成年居民综合读书率13.4个百分点。在肖平看来,良好的读书氛围其实代表着城市发展的动能,它活力充沛,展现出万千种气息。同样,作为移民城市,成都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涌入,城市市民素质正在逐步优化。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成都市常住城镇人口数量从1604.47万人攀升至2126.8万人,5年间增加了约522万人。
“我觉得成都人对快与慢有一套独特的辩证法。过去我们把一个城市理解为休闲城市,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贬义词。但其实‘休闲’就是创造。在成都,一些公司团队可能在茶馆或图书馆里获得灵感。成都对快与慢的关系有独特的把握,体现了成都的智慧、成都人的智慧。”
肖平主任也认为,与欧洲平均每2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的密度相比,成都的图书馆数量其实还远远不够。在他的设想中,未来成都还会继续发展,在城市的不同位置形成各级图书馆集群,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同样,图书馆也一定会越来越美,根据所在区域的居民数量、产业特点、交通状况、地域文化甚至自然山水等,建设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让市民更方便就近阅读。据成都新闻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