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揽子提振经济政策实施后,财政政策如何“接力”成为市场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加大力度推出增量政策”。财政政策方面,会议强调财政金融动员的主要措施包括,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切实把“三保障”工作落实到基层。要发行和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对投资的拉动作用。
中国新供给侧经济研究院创始所长贾康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近期“放量”货币政策非常有必要,财政政策也要跟上。这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两项政策。必须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在9月28日举行的2024年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指出,当前,经济学家在很多问题上观点已经趋同—— ——承认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意采取更加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央行近期提出的政策非常好,得到了积极评价。这些政策要持续发挥作用,金融部门也需要努力。
广东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当前必须重视政策组合和协调,个别发力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作用有限,将消除政策效应。单纯依靠货币金融政策,没有财政、房地产政策配合和加强预期管理,会导致信心和预期不稳定,难以促进市场主体增加消费和投资。
除了财政政策亟待“接力”的共识外,政策发力方向也是讨论的焦点。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建议,短期内当务之急是保证地方政府的基本运转,通过增加政府债券发行筹集部分资金来增加转移支付。中短期来看,要做好保障住房交付工作财政金融动员的主要措施包括,保障住房交付要好于采购囤货。这主要解决预售体系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对于重建市场信心最为重要。此外,另一个方向是对特定人群进行补贴,包括提高农民的养老金水平。这项政策的实施成本较低,但也能带来较高的效益。
罗志恒建议,下一阶段的财政“接力”可以有五大举措。一是增加年内预算赤字,增发国债,保证必要支出,抵消土地出让收入和税收收入下降带来的支出收缩。二是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一方面放宽专项债券使用范围,另一方面考虑将部分专项债券额度调整为一般债券。三是对失业大学生、农村老年群体、两孩及以上家庭等特定群体发放现金补贴,并逐步建立个人纳税APP等应用的补贴群体筛选机制和基础设施。四是优化“减债”政策,通过增发国债推动地方政府从紧急状态回归常态和发展,避免减债的收缩效应。五是增加发行国债,探索设立中央“房地产平准基金”,专门用于保障住房交付、购储等,决心坚定不移,发出强烈信号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钟正生也建议,短期内可以分阶段扩大专项债券的使用范围,比如支持各地房地产收购和储存、用于由地方政府发放消费补贴,用于公共部门(包括职业)投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中长期来看,考虑到可观项目数量和规模有限,有必要控制专项债券新增额度,优化政府债务结构。一方面,可以将部分专项债务指标转为一般债务指标,用于补充基层财力。另一方面,适度控制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
同时,钟正生还建议将增发国债提上议程。他指出,增量财政政策建议及早谋划,再发行1万亿至2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弥补财政收入减少的缺口。尤其是财政政策的实施滞后性较长,更需要提前做好应对海外不确定性的准备。财务空间预留到年底或明年初不合适。
也有观点认为,当前的财政政策思路也需要调整。余永定指出,当前财政政策的一些制定和做法实际上是顺周期的,需要重新考虑。
罗志恒认为,财政政策理念有待优化,包括赤字率突破3%,财政政策应更多关注支出增长而非赤字率目标,采取更多支出政策而非减税降费收入方面的政策。
今年仅剩三个月,财政政策表现值得关注。贾康表示,去年四季度中央增发1万亿元国债作为专项国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引导预期举措。今年,要总结经验,真正落实这次政治局会议精神。好的。
余永定认为,除了政府积极的项目储备外,还需要推出一揽子政策,包括财政和货币刺激计划。即使现在为时已晚,我们也必须告诉大家这样做。这可以充分提振市场信心,即使今年经济增速低于5%,但明年前景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