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对于备受关注的考研报考人数2024年考研人数,教育部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发布数据: 438万人,比上年减少36万人,下降约7.6%。 这也意味着,自2015年以来我国考研报考人数连续八年增长的局面已经结束。 考研人数为何减少,释放出哪些新信号?
“波动比例小于1/10,属于正常范围。”
“意外!” 北京林业大学考生于杰(化名)说。 准备期间,于洁心里忐忑不安。 他原本以为考研的人数还会继续增长。 “甚至有人预测,今年考研的人数将超过500万人。”
“这些预测让我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余杰说。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申请人数保持较高增速。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2年,七年平均增长率为15.8%。 其中,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为341万人,2021年为377万人,2022年为457万人,2023年为474万人。
候选人们没想到变化来得这么快。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事实上,2023年考研报考人数已经疲弱,2023年只会增加17万人。”人,增长率为3.7%2024年考研人数,2022年增加80万人,与21%的增长率相比,下降明显。
报考人数增长乏力甚至减少——这种变化在以往报考人数较多的省份和热门大学已经开始形成。
去年,辽宁、黑龙江的考研人数均有所下降,而四川仅增加了4000人。 今年南开大学考研报名人数为15817人,已连续两年下降,比去年减少1446人。 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考研报考人数分别下降3.41%和4.67%。
“此次报名人数减少了36万人,波动比例小于1/10,属于正常范围。”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基地副主任王传义认为。
他介绍,以每千人注册研究生人数计算,2023年中国将达到2.6人,美国、英国等国家均在7人以上; 从就业人数来看,中国每100人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数将不足2人。 其中,美国和英国均超过10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学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王传义认为,“一方面,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石,将继续稳步扩大规模,吸纳更多本科生进入研究生学习。另一方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硕士学位也将成为某些领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最低学位,特别是新兴技术和专业职业领域。” 何预测:“未来几年,考研人数仍将居高不下。”
考虑性价比,不再盲目“从众”
考研报考人数为何减少? 那些不考研的学生都去哪儿了?
某大学大四学生李坤(化名)对于毕业后的去向并没有太多规划,打算“随波逐流”考研。 前段时间,李坤听说朋友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学习了几个月后,他放弃了考试,去找工作了。
近年来,中国教育在线持续对考研情况进行调查。 《2020年研究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生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行业核心竞争力。 近60%的考生认为研究生学位对就业非常有帮助。 该报告概述了大多数候选人的心理:获得研究生文凭将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
“如果纯粹以就业为导向,硕士学位可能不会带来高回报。” 陈志文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因此大家都开始“推出学历”,希望通过考研提升。 获得学位,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大家逐渐发现,读完硕士后,可能也会面临就业困难。因此,考生开始盘算考研的性价比,这是回归理性的表现。大家不去考研,是一件好事。”不再盲目‘随波逐流’。” 陈志文说道。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雷生坦言,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客观上反映出“考研大军”正在逐渐走向衰落。回归理性,不再迷信学历提升带来的直接就业红利。 被动或盲目考研的人数开始逐渐减少。
对于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王传一还补充道,今年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与前几年相比会明显增加,这也分流了一些原本打算考研的学生在中国考试。
与此同时,公开考试持续升温。 11月26日,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拉开帷幕。 国考报考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约77人竞争一个职位。
招生结构调整,“严进严出”成为常态。
在选择研究生专业时,北京某211大学的考生郑军(化名)有些犹豫。 “出于对专业领域的兴趣,想进入更高更好的研究平台,”他最终申请了北航的学术硕士学位。
郑军发现,近两年,跨专业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少。 人们在选择大学和专业上“更加稳定”,更愿意选择与自己本科生水平相同或稍好的大学。
近年来,“双一流”大学考研人数低迷,而“双非”院校(即非“双一流”大学)却异军突起。 江西农业大学硕士项目申请人数增长迅速,从2018年的1029人增加到2023年的5087人,年均增长近65%。
除了选择学校之外,申请学术型硕士学位还是专业型硕士学位也是考生无法回避的问题。
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已宣布暂停部分专业和硕士学位招生。 从部分院校的申请情况来看,申请副学士学位的比例普遍高于学术型硕士学位。
“考研人数的增减也可能与研究生教育类型的结构调整有关。” 王传义分析道。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2020-2025年)》,到2025年,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2-2人左右。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占总规模的三分之一。 同时,国家支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增加的硕士招生计划主要用于专业硕士学位。
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本专科学生数量大幅增长。 2017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突破40万人,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 2020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突破60万人,专业硕士招生人数与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差距逐渐拉大。 截至目前,我国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超过硕士学位招生总数的60%。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大学已“步调一致”,将副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从两年延长至三年。 此举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攻读硕士学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很多学生攻读硕士学位是为了“找工作”。 如果多花一年,他们觉得“不划算”。
“大家对专业硕士学位的认识还有待加深,甚至有人认为专业硕士学位比学术硕士学位低一级,没有充分认识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应用型人才和产教融合的培养特点,这也是考生报考意愿下降的原因之一。” 王传义分析道。
近年来,“高校开除不合格学生”的新闻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大学。 被开除的学生中有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顶峰,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陈志文坦言,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院更强调探究式学习。 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论文校外评审等措施的实施,研究生“严进严出”逐渐成为大势所趋,这也是考生必须面对的情况之一。综合考虑。
(本报记者陈鹏、通讯员周廷兰)
来源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