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立中央大学:
现状:实际不存在,但东南大学保留校园旧址。
巨无霸,设有文、商、法、艺、教、理、工、农、医,附设高中、附设小学及完整幼儿园,系由国立东南大学改制而成。 经费支出约为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的1.5-2倍,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的3-4倍。 中央大学校址位于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然而,1937年,它被认为有点小,规划了8000英亩的新校园。 因抗战爆发,施工暂停数月,复员后不再进行进一步施工。 由于中大成立较晚,所以校友其实也比较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仍在中央大学旧址。 1952年分立,一小部分文理科并入私立金陵大学(教会大学)。 校园更名为南京大学(此时距52年前的南京大学)。 NTU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可能只占以前NTU的一小部分)。 中央大学大部分学科撤至其他学院,而工科主体仍留在中央大学原址——四牌楼校区,成立南京工学院。 学院(即后来的东南大学)。 与中央大学有密切联系的学校有十几所,南京的九所学校都“同源”。 因此,谁来继承中央大学目前还不清楚。 南洋理工大学既没有保留其名称,也没有保留其网站。 可以说,中央大学这个概念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国立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礼堂
私立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
2. 国立清华大学
现状:校址和文化完好,文科部门已撤,成为一所工程大学和最高学府。
在美国留学预科学校,很多学生去国外留学,所以很多人回来了。 因此北京民办院校,清华大学是当时海外教授数量最多的大学。 它位于当时的北平西郊(算荒野,但不方便),毗邻私立燕京大学(教会大学)。 所谓民国大师50%都是清华出身(包括文科,也包括理工科)——当时国立清华大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虽然在北平,但它的学术水平很高。江浙学生比例。 事实上,所谓的大师大多出身于江浙的书香世家。 他也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 而且,清华大学不仅仅是工程学。 也是当时的文科重地,其文科四大导师闻名全国。 常年排名全国第二、第三位,是北平地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稳定的历史最悠久的。 在科学和工程方面也非常出色。 新中国成立后,强文科、理科被撤掉,但同时许多学校的工科科目进入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直接变成了工学院,但总体定位是最高大学,所以地位比当时略有提升。 校址及校舍完好无损。
国立清华大学礼堂
3. 国立北京大学
现状:旧校址仅存一栋红色建筑,其余已被毁坏。 整个校址迁至燕京大学(原私立宗教大学)旧址,成为最高学府。
在北平市一个非常中心的位置(不是现在的位置),有多个校区(但都不是很大,都是几栋楼那么大)。 北京大学和城里的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是好朋友(不是清华大学,当时清华大学就在燕京大学隔壁)。 北大的文史哲气息很浓,政治气息很浓,气氛很激进。 当时政治上也有北大派(胡适、朱家骅、蔡元培等)。 由于建校较早,且起源于清朝指定的首都大学,在清朝+北洋时期作为最高学府(名义上)长达20多年,积累了众多早期校友。 ,也有五四运动等开创潮流的事件。 但蔡元培离开后,实力直线下降,内部派系斗争严重。 1930年代以后,逐渐落后于西郊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这两所学校经费比北大多得多),与城内的北师大、辅仁大学处于同一水平。 等级。 不过,当时北平不仅有国立北平大学,还有国立北平大学。 两者根本不是同一所学校,但却同样出名。 事实上,前者(北大)总体上不如后者(北大)有钱。 1952年,由于清华与燕京两校文科、理科合并,并整体迁至西郊燕京大学校址,正式成为清华隔壁,实力爆发式增强,成为最高的文理学院。
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北大红楼,现位于北京五四大街
私立燕京大学校友门,现北京大学门
私立燕京大学未名湖,现北京大学未名湖
4. 国立武汉大学
现状:校址和文化保存完好,但不再是最高级别的高等学府。
当时在武昌郊区。 学校创办时,规章制度和政治地位都比较高。 蔡元培离开北大后,北大的教授们被当地黑帮排挤,几乎全部转到了武大。 语法和法律两门学科在当时全国排名第一,哲学、数学、化学和一些工科学科也位居前几名。 总体排名全国3-4位。 其成立时间相对较晚。 经过20世纪30年代的努力,排名比北京大学还高。 但由于起步较晚(中央大学也起步较晚),其社会影响力和校友积累不如北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2年后分裂。 由于武汉不再是全国一线城市,学校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地位较民国时期明显下降。 庆幸的是,和清华大学一样,校园遗址保存完好,传承至今。
国立武汉大学
5. 国立浙江大学
现状:老校区(大学路旧址)被毁,文科、理科院系搬迁。 但分离出来的杭州部分后来被合并,总体地位得以维持。
浙江大学守门员常年位居前五。 所谓的前五名学校包括上述浙江大学的五所学校。 他们是当时认可度最高的五所学校。 除了中央大学排名第一之外,其他2-5所学校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按照31-37、46-49这十年的正常年份规定,优先顺序和经费基本是中大>清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国立浙江大学的主校区称为大学路校区。 位于杭州市下城区(今已无踪迹)。 像北大一样,其实规模不大,只有三四百亩。 不过,华家池农学院增加了农业实验。 领域非常大。 浙江大学也是一所以文、理、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 它西移时,被近代著名剑桥学者李约瑟称为“东方剑桥”。 它有很高的声誉。 浙江大学当时有文科,有的文科很强。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散为工科大学,许多优势学科并入国立复旦大学。 不过,近20到30年,浙江大学又把分裂出来的杭州部分合并回来,现在基本保持了当时的地位,财富水平也远远高于当年。
大学路国立浙江大学主校区已不复存在
6. 国立南开大学
私立南开大学升格为国立大学。 它本来是一所中国人自己办的民办大学,在同类民办大学中算得上是最优秀的(厦门大学和复旦也是著名的民办大学,但一开始地位稍逊一筹)。 这得益于天津作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的地位以及西南联大的历史。 南开升格为全国后,知名度基本可以排在前10名。 但它仍然走的是小而精的路线。 作为参考,经费和规模约为中央大学的七分之一,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的四分之一,北大、浙江大学的二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大家都非常崇拜南开,并因周总理而名声大噪。
南开大学私立时期的老照片
7. 国立中山大学
顾名思义,该校是一所具有国民党血统的大学。 当时是除了中央大学之外最大的巨头,其规划的校园极其庞大。 经费始终位居前三,学科门类广泛,其中以农业最为著名。 虽然在当时的光复,还是认为上私立教会的岭南大学(教会大学)比较好——岭南大学其实是极其有钱的,比五大大学中的北大、浙大富裕多了。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岭南大学被毁,国立中山大学迁至岭南大学旧址。 国立中山大学原址成为华南理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 这一变化与中央大学的变化相同。
原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
私立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怀石堂)
8. 国立交通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一般指的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 是五所重点大学之外第一所全国知名大学。 它受益于地处当时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落后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广州、天津和武汉)。 切)。 上海国立大学不多,但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很多,而且私立大学往往比国立大学强。 如果看校友,私立圣约翰大学(教会大学)基本上在上海排名第一。 当时与交通大学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国立同济大学和国立暨南大学。 交通大学非常有名,因为南洋公学成立很早。 其性质基本是理工大学,但经费和规模只有中央大学的五分之一,规模也不是很大(看看现在的徐家汇校区就知道当时的交通大学有多大) 。 1952年,交通大学合并了上海私立大学的多个工科系,实力大大增强。 但后来交通大学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衰落,然后在某个时代由于某种原因你知道它取得了快速的进步。 如今的地位较民国时期已有适度提高。
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
圣约翰大学私立学校徽标
圣约翰大学旧照片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厦门大学、国立同济大学、国立暨南大学、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国立河南大学等几乎都是名校,而且都位列全国大学前15名。 我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但我还想谈谈特殊的复旦大学。
9. 国立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由私立升格为国立。 马相伯最初创立于上海北京民办院校,但民国时期的地位没有现在这么高。 民国老上海人普遍认为不如交大、同济、济南、震旦、圣约翰、沪江、光华、大夏、大同等上海一流的国立或私立大学。 名校。 但复旦大学的新闻学和传媒学非常好。 当时,这在国内既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 由于地处上海江湾五角场(最初远离上海市中心城区,后来上海市政府为了摆脱外国势力的影响,决定北迁至江湾),复旦毗邻迁至上海市政府。 莫名其妙的是,学校并没有得到市政府的宽容——当时五角场是鱼龙混杂的环境——市政府找到了地理位置影响学习的理由,三度要求复旦离开上海前往无锡。 内战期间没有正式搬迁。 复旦师生吃饭迎接王教授(这也是复旦校庆和建校日不同的原因)。 复旦合并了江南多所著名大学的专业(特别是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暨南大学、国立同济大学、国立英石大学[因陈其美(陈英石)的破坏]以及各私立/教会的文科系)上海的大学)至今已崛起成为上海的老大。
复旦大学紫滨大院,仅存的民国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