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西侧的定福街有一座大院。 虽然主人的身份并不显赫,但数百年散发出来的浓郁书香却让它魅力无穷,历久不衰。 曾被称为“燕京最美的建筑”。 它的前身是“陶贝勒公馆”,后来的辅仁大学,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北京第十三中学。
从德内街向东拐进定福街,远远就能看到大片典雅的庭院式建筑。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宫殿式三层建筑。 屋顶铺有绿色琉璃瓦。 每扇玻璃窗都有雕刻的木框。 墙壁由浅灰色水磨砖砌成。 80多年过去了,他们依然一帆风顺。 细节很精致。 顶楼的雕刻和神兽也保存完好辅仁大学旧址,整个建筑有一种令人惊叹的和谐美感。 这是辅仁大学的教学楼。 1930年竣工,当时与城东的协和医院、西郊的燕京大学并称为北平三大建筑。 它们被列为我国上世纪初大型建筑中中西合璧的代表作品。
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陶贝勒府”。 1925年,陶贝勒以16万元永久租用陶贝勒宅,供罗马教廷在北京筹办辅仁大学。 南半部建有辅仁大学,即今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北半部建辅仁男子中学,即现十三中。
比利时传教士格利森负责筹建辅仁大学。 他从中国故宫的城墙、城门和塔楼中得到一些灵感辅仁大学旧址,将辅仁大学建筑设计成一座全封闭的中国皇宫式城堡。 布局仿西方寺院形状,四面包围。 这种“传统复兴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辅仁大学旧址后花园,立有一座汉白玉“十二九运动纪念碑”。 该碑建于1988年,碑文由启功亲笔题写,以纪念辅仁大学的热血岁月。 乱世传说。
虽然辅仁大学学术氛围浓厚,师生以学术为先,但它并不是天堂。 一位辅仁校友回忆:“院子里都是铁栏杆,每隔一米,栏杆上蹲着一只大理石小狮子,它们个个威风凛凛,见证了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 八大屠杀和十二九运动的血腥事件,我常常回想起在这里的那些年,揣测、揣测。 很多年后,我感觉自己永远无法摆脱上个世纪的“五五”规划。 ‘第四代’,因为我曾经在那个时代生活过、向往过、奋斗过……”
最让辅仁校友自豪的一件事是,北平沦陷后的八年里,他们深爱的校园从未悬挂过日本国旗。 这是沦陷区北平唯一一所大学。 在连年战乱的年代,这座大院已经成为维护学术、更重要的是维护民族尊严的“孤岛”。
正是这份坚持,让辅仁大学在这八年的艰难岁月中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加强了师资队伍,提供了优质的生源,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成为这一时期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大学。
数百年过去,尘埃落定,园子依旧,主人更替,辅仁大学依然满是书籍。 正如不少辅仁校友所说,这一带是北京的文化脉络。 缓慢而漫长的岁月里,书香一直在这里萦绕,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李海霞
GO提示
因为这里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场所,所以不能随便参观,只能看看外围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