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新教授(左)、父亲(上)、儿子(右),张孟新家三代都是浙江大学的学生,对浙江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
浙江在线5月3日讯(记者王展通讯员王丹青)“从我的家人身上,可以看到浙江大学为社会培养人才作出的巨大贡献,也可以看到浙江大学求是求是的精神已经‘遍地开花、深入千家万户’。”近日,70岁的浙江大学教授张孟欣给钱江晚报编辑部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长信。
他的家族三代都是浙江大学人,他想用捐款来祝福母校120岁生日快乐。
从求是学堂开始,浙江大学历经风雨,西迁、分治、合并。5月21日,是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
正如张孟新所言,120年来,浙江大学为浙江、为中国、为世界培养了无数人才。
据官方统计,目前浙江大学校友已达60万,5月21日,在世界不同角落的浙江大学校友一定会热情地说一声:我想念你们。
从今天起,钱江晚报携手浙江大学在世界各地征集“给浙江大学的爱心留言”,不知道“浙江大学我爱你”够感动吗?
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
老教授写的一封“情书”
张孟欣今年70岁,退休前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信中,张孟欣写道:我是《求是》系的学生,从1982年1月起在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2011年6月从浙江大学新闻系退休,为母校服务了30年。在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我感慨万千。
去年国庆期间,张孟欣参观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
“1937年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1939年在龙泉成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我父亲1941年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1944年毕业,在师范学院学中国文学。”张孟欣有些感慨地谈起父亲,“他是我家乡富阳岭下章村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学生。”
“缓缓走在曾宅(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看着那些史料,仿佛看到了当年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师生在昏暗的油灯下刻苦学习的身影,听到了郑小仓、徐振锷、夏承焘、王缉思、王敬武、陆维昭、任鸣山等先生豪迈的笑语声和吟诗作文的激情,一种缅怀先辈、追随前人足迹、传承求是文化遗产的激情油然而生。”
是的杭师范钱江学院是几本,浙大求实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传承。
张孟欣家族几代人都与浙江大学有着莫名的缘分。
“我老婆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函授班;儿子199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学专业,工作后又考取了浙江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儿媳妇考取了浙江大学中文专业学士学位;弟弟考取了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侄子考取了浙江大学夜大,侄子考取了浙江大学MBA及CEO项目。”
张孟欣在信的最后写道:我对浙江大学充满感激,因为没有浙江大学,我家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我30岁考上浙江大学
他表示,自己唯一感恩的是母校。
1978年,张孟新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那一年,他已经30岁了。
他说,自己是抱着儿子考上大学的,“高考暂停的11年里聚集起来的学生,全部是同年参加高考,我是班里年龄最大的,最小的才15岁。”
当时学习条件非常艰苦,虽然有学校编的教材,但不够详细。“有一次,老师第二天要讲《论语》,头几天,我就把杨伯钧先生的《论语》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最后再抄一遍。”
“一个班141名学生,都在礼堂上课,礼堂很简陋,四面通风,屋顶是简单的瓦片。”但张孟欣记得杭师范钱江学院是几本,中文系有自己的图书馆,藏书丰富,我们看书看得如痴如醉,仿佛看到了美食,甚至忘了吃饭、忘了睡觉。
1994年,张孟欣的儿子张晋也考入了杭州大学新闻系。
“1998年6月我毕业的时候还是杭州大学,9月份四校合并了。”随后,张晋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获得了浙江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
张梦欣的侄子易建民是杭州一家著名餐饮公司的总裁,从2002年起在浙江大学学习多年,从MBA、CEO班、领导智慧班到国学班,一直学习至今。
“刚开始读MBA的时候,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想从中寻找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品牌战略、市场细分等,都是MBA课程的内容。”易建民说,当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逐渐地,他在浙大的学习,从一开始的“解决问题”变成现在的“修身养性”。
易建民觉得自己参加的进修课程体现了浙江大学对社会再教育的贡献,他会感激一生。